见危授命
 
 
语出《论语·宪问》
 
 

故事说,春秋时期,孔子教授许多学生。有一次,学生子路问孔子:怎样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。孔子回答:“如果具有臧武仲(即臧孙纥,鲁国的大夫)的智慧,孟公绰(鲁国大夫)的克制,卞庄子(鲁国大夫)的勇敢,冉求(孔子的学生)的才艺,再用礼乐加以修饰,这样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。”孔子又说:“现在何必要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呢?现在的人,只要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,遇到国家或君主有危急时而肯付出生命,久处困境也不忘记平生的诺言,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。”

“见危授命”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。授命:献出生命。人们用:见危授命”表示,看到国家有危难时,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。

《论语·宪问》:

子路问成人。子曰:“若臧武仲之知,公绰之不欲,卞庄子之勇,冉求之艺,文之以礼乐,亦可以成人矣。”曰:“今之成人者何必然?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(yao1,通“约”)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